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南阳师范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汉文化学科群建设,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使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聚焦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河南的具体实践,特别是汉文化在阐释、传承、教育、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方面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集聚优质资源和优势学科,积极推进汉文化学科群建设
南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汉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南阳师范学院的汉文化研究,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基石和支柱,是提升学校学科整体实力、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自2021年以来,我校整合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新闻与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优质资源,全力打造汉文化学科群。围绕汉代历史、汉代文学、汉代艺术等方面凝练研究方向,打造研究团队,强化有组织科研,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助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以制度为保障,以项目为抓手,团队人才聚焦汉文化研究
学校制订《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确定了“目标定任务、任务定资源、绩效定地位”的提质增效管理模式,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为导向,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分层次建设,大力开展有组织科研,以委托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汉文化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汉文化学科群设立三年以来,已立项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40项。其中刘克教授“出土汉画所见汉代道教与民间信仰关系及地区文化融合研究”获批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王春阳教授“出土汉代儒释道题材画像中传统社会思想的当代阐释”、何飞雁博士“出土汉画文献所见汉代‘生生’审美精神研究”获批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23年我省首次设立河南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项课题,全省立项36项,我校共获批3项。龚世学教授“汉代文化与文学综合研究”团队获批2024年度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依托汉文化研究课题,学科群主要成员王学军博士、吴信英博士、李敦庆博士分别获得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中原文化青年拔尖人才。王学军博士与吴信英博士、李敦庆博士、马晓玲博士分别获批2022年度、2024年度、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这些都彰显了我校在汉文化研究方面的深厚积淀和实力。
高水平专著论文接连出版,为高水平社科成果奖申报奠定基础
三年来,围绕汉文化出版专著20余部,在《中国史研究动态》《史学月刊》《史学理论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0余篇。张宝锋教授主编的《南阳通史》,刘克教授的《汉画中的汉代信仰世界》,柳玉东研究馆员的《南阳汉代文物研究》等专著一经出版,就受到学界高度评价。
委托项目成果刘太祥教授《汉代行政制度研究》、郑先兴教授《汉代史学史》、党岱博士《汉代音乐文化传播与交流研究》,征集成果马晓玲博士《戴德<大戴礼记>研究》等10部著作已经完稿,将以汉文化系列研究成果的形式陆续出版。
刘克教授《出土百戏题材汉画中的戏曲表演因子》,王学军博士《东汉摩崖石刻<张汜雨雪辞>冬季祈雨考辨》,岳岭博士《东汉旌表的政治仪式特征与社会控制效应》等一系列高水平论文显示了我校教师在汉文化研究方面的实力,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以汉文化资源为依托,成立“汉画像石数字修复与呈现实验室”,以活化利用为重点,创新研究范式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实验手段,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实践性研究。该实验室2022年12月获批河南省首批拟支持建设的5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试点实验室,2024年6月以良好成绩通过省教育厅对试运行期的考评,被正式授牌并予以经费支持。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文化研究中心”在通过大力建设后被认定,为我校汉文化学科群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先后建成了“河南汉画像石资源数据库”“河南省汉画像石图像三维虚拟数字资源库”,发布汉画原石照片3600余张,完成新密打虎亭汉墓、南阳麒麟岗汉墓等典型墓葬的全景数字恢复工作。
擦亮学术交流品牌,注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三年来,汉文化学科群举办学术交流60余次,卓新平、卜宪群、赵国华、李振宏、臧知非等国内知名学者先后来校开展学术讲座。2023年7月,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和我校共同主办的“首届汉文化研究南都论坛”成功举行,从政治、思想、艺术等多个维度展现了汉代历史文化的丰富面貌,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原型内涵、汉文化统一性的时空基础,达成了“东汉文化看南阳”的学术共识。《中国社会科学报》专题报道、《中国史研究动态》专文发表会议综述。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既展示了南阳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又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汉文化研究在学术界的声誉,擦亮了南都论坛学术品牌,树立了学校良好形象。
汉文化学科群注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文创产业的良性发展与进步,打响南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充分发挥高校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智库作用,推动南阳市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学科群成员发表理论文章20篇,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5项,市厅级领导批示4项,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开放共享模式,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汉文化学科群具有文理交叉、多角度研究的特点,将汉画像石修复与呈现研究、汉代艺术研究与文创产品研发、汉文化传承与全媒体传播数字融合跟我校学生素质培养及提升相结合,服务于文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学、新闻与传播学等专业的日常教学与学生培养工作。一是构建“开放共享+虚实互补”实验教学资源,借助虚拟仿真技术等先进手段,涵盖本科生5000人和相关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二是注重运用,融于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科群成员指导学生在视频制作、文创开发、汉文化传播、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以展览、音乐舞蹈、工艺展示等各种形式开展活动,突出汉文化特色,取得了良好效果,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了应有贡献。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今后的工作中,汉文化学科群建设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汉画像石数字修复与呈现实验室和汉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以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成果产出为抓手,强化有组织科研,将文物的修复展示与文创产品的开发并举,兼顾文物保护与开发,同时采用全媒体、建模设计、虚拟仿真以及元宇宙等新技术推动与汉文化、汉画像石相关的文化产品的创造与传播,努力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成效,为学校更名大学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两大建设目标实现以及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为我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数字化转型、文旅文创融合等重大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南阳师范学院力量。